信息通告 更多>>
关于我们
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
来源: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14-12-09 14:38:17

  为了全面落实“2011”计划,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努力推进针灸学科的学科建设,现将拟成立“陕西中医学院针药结合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一、成立背景--初步设想

  我校在针灸推拿领域历史积淀深厚,近些年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如何巩固成绩的同时,能够紧跟前沿,是针灸作为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提出整合我校人才和实验室资源,成立“陕西中医学院针药结合协同创新中心”,并拟聘请朱兵教授担任中心首席科学家。

  中心围绕针药结合领域的前沿进展,面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展研究工作,初步拟设立3个研究方向:①针刺及针药结合疗法的基础及临床研究;②经脉-脏腑相关联系研究;③针药结合产品的研发。

  二、中心主要工作目标

  通过3-5年的建设(指从学校提供建立研究场地、出台落实相应政策等条件之时计算)达到以下目标任务:

  1、打造一个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针灸研究领域的协同创新中心,创建一个陕西中医学院临床基础研究的学术高地;

  2、培育一支国内知名的针药结合协同创新团队;

  3、承担一批项目,其中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3~5项等;

  4、取得一定成果,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3项、专利3~5项、SCI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篇以上;

  三、主要工作条件

  1、平台条件

  建立“陕西中医学院针药结合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学校暂时提供至少300M2基础设施完备、环境较好的办公场所和实验场地,根据发展需要再提供必要的场地。

  2、团队人员组成和编制

  (1)中心设置中心办公室1个,管理人员2人,其中中心主任1人,专职中心办公室秘书(科级)1人;暂设科研编制3个,进行校外招聘或校内聘任。

  (2)中心聘任朱兵教授为本中心首席科学家,实行每个研究方向PI(首席研究员)负责制。

  3、经费筹措

  中心采取“立足项目、多方筹措”的方式筹集建设运行经费,在学校投入适当启动经费后,主要依靠团队成员协同申报各级各类项目保证中心正常运行。

  四、设立“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

  随着中医针灸学科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是创新的来源,将针灸与药物相结合的研究是目前针灸学科的一个极具创新活力的重要研究方向。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组织开展针药结合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弘扬科学精神;组织开展针药结合的继续教育、技术培训、科学普及和推广针灸的适宜技术及其他相关活动。

  1、针药结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针药结合概况

  针药结合是指对同一患者,针对其病症同时施以针灸和药物两种治疗措施,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提倡针灸、药物并用的医家众多。发展至今,针药结合已成为临床广泛使用的治疗手段,疗效显著,得到了广泛的共识。我们查阅了近10年有关“针药结合”1687篇文献报道,发现涉及病种多达90多种,包括了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多系统的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疾病。多数病症,单纯运用针灸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对而言,针药合用就具有明显优势。因此,针药结合治疗的病种更加广泛、病情更加复杂、疗效也更加综合。

  2)针药结合的相互辅佐

  早在唐代,孙思邈就认识到针药结合的重要性,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针灸药物各有所长,针药并用,能取长补短,相互辅佐,从而发挥更好的临床效果。

  针药在理论研究的协同作用:①针灸学理论来认识和指导使用中药, 金元时期张元素提出分经分部用药,如“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等,认为取各药性之长,各归其经,则力专效著。以后历代医家对药物归经的内容加以充实和发挥,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归经理论。②在针灸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吸收了中药学理论和理念,形成了针药结合的另一种特殊模式。上世纪30年代,李文宪在《针灸精萃》中首次提出“穴性”一词并系统阐述,在“穴性指要”中将常用腧穴分成气、血、虚、实、寒、热、风、温八大类门。

  针药在临床应用的协同作用:①针灸减轻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针灸在减轻放化疗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所作为,如造血抑制、免疫抑制及胃肠功能紊乱等均有明显改善。②药物对针灸疗效的辅助作用:国外文献报道,长期应用电针治疗慢性疼痛会出现“电针耐受”现象,是中枢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内源性阿片样物质耗竭的结果。提出服用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以提高中枢5-羟色胺含量,服用富含亮氨酸、苯丙氨酸的食物,减少内源性阿片代谢酶,以提高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含量,克服这些患者对电针刺激的低或无反应性,提高临床疗效。

  3)针药结合存在的问题

  首先,针药结合学术研究中,理论研究方面是急需开展和提升的。目前针药结合的理论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体系,表现在尚缺乏科学统一的定义,以及文献、临床与实验研究中的相关成果对针药结合理论的充实和完善还不够。理论研究方面要明确针药结合的概念,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针药结合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概括。广义的概念是指以中医学和/或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根据针灸、药物(中药、西药)作用的特点,形成并实施针灸与药物同时治疗疾病的临床方案的科学过程。狭义的概念即指针灸与药物(中药和/或西药)同时运用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甚至可以局限到特指毫针针刺与中药的汤药相结合。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针药结合的内涵和形式也会逐渐充实。

  其次,临床研究方面,针灸临床研究是一个复杂性的科学研究,受到疾病状况、机体功能状态、针刺手法、刺激量、留针时间、穴位选择等因素的影响。针药结合的研究在针灸之外又加入了药物的干预因素,包括药物选择、药物剂量、剂型、给药时间和途径等,更增加了临床研究的难度。因而以往的研究多只集中关注最后的疗效,临床文献的报道也多是对针药合用提高疗效比较笼统的说明,而系统的、大样本的、较为深入规范的研究还不多。

  此外,实验研究方面目前基础实验研究不够深入,现有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疗效的对比,机制研究还不多。因为针药结合产生疗效的机制是一个典型的多因素、多水平的问题,针灸、药物作用机制的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等特点,也决定了其机制研究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难度。特别是在单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起效机制研究尚未完全明确的条件下,再加入一个重要影响因子进行综合研究,必定会存在研究思路和方法学上的瓶颈问题。

  针药结合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内经》提出“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针药结合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一条可行的希望之路,也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目前针药结合的理论研究较薄弱,要从古代文献中医家的宝贵经验入手,结合当今实际,积极运用于临床,丰富与发展针灸临床。

  针药结合的作用机制极为复杂,影响因素繁多,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寻找针药结合的有效方式、方法和途径,揭示其内在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才能实现针灸与药物的最优结合,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基于以上问题,我们不难看出针药结合前景广阔,但研究内容繁多,难度系数较大,牵扯多学科的交汇。医学研究是一项合作性很强的研究,一个人的精力和知识背景是有限的,而针药结合研究的范围大,科研对象数量多,因此,我们应在针灸学会下设“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为针药结合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从而可以解决个体独立进行研究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2、设立“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的任务

  1)组织开展针药结合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弘扬科学精神;组织开展针药结合领域的继续教育、技术培训、科学普及和推广针药结合适宜技术及其他相关活动。

  2)接受有关部门的委托,承担针药结合方面的科研项目、标准制定等相关工作;为针药结合科研、教学、生产等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编辑出版针药结合方面的书刊、资料。

  3)调查研究针药结合国内外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及时向本会和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4)推荐针药结合方面优秀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推荐优秀科技人才。指导各地方针灸学会针药结合学科的学术活动。

  3、设立“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成立将组织开展针药结合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弘扬科学精神;组织开展针药结合的继续教育、技术培训、科学普及和推广针灸的适宜技术及其他相关活动。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针药结合的内涵和形式也会逐渐充实。一是在针灸经络理论指导下药物的运用,或是在药学理论指导下,针、灸、罐等治疗操作方法的运用,如穴位敷贴、药罐法、药化针等。二是临床针灸操作中使用的器具(耳针、毫针、小针刀、艾灸、火罐等)、各种操作方法等,与给药(中药与西药)的多种途径,包括内服、外用、各种注射(静脉、皮下、肌肉、关节腔等)等,前后两者中的任一个所列项都可以被两两或多者配合使用而成针药结合。今后有必要在丰富针药结合概念内涵的同时,对不断出现的针药结合的具体形式进行相应的归纳区分。此外,针药结合的理论研究应重视对中医古籍文献的挖掘,以彰显中医理论特色。目前古代文献研究还很薄弱,古籍中针药结合的研究多局限于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零星涉及到《卫生宝鉴》、《针灸大成》、《针方六集》、《理瀹骈文》等几部古医籍,实际上可挖掘的内容还很多。

  在临床具体实践中还存在方案操作的难点,比如针药结合的时间、量的把握问题。古代医家在临床上,主张针药并用,必须详细审查病因,根据机体功能状态和疾病的具体情况,结合针药之长短,灵活运用,当针则针,当药则药,当针药配合则内外同治,先后相配,补泻并用,针药互补兼施。

  针药结合的基础研究,需要阐明针药结合的物质基础。针灸和药物在局部和整体治疗、顺势和对抗治疗、内源性生理调节和外源性药理调控的配合上,存在多种途径共同、交互和复杂的作用,最终效应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效应等。这些效应并非都是叠加的,也有可能是影响不明显或是出现拮抗效应的。深入研究需要揭示针药结合的物质基础,并进一步阐明量效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生命科学技术与方法介入,新设备的应用,多学科合作,不同学术背景的研究人员参与。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有必要尽快为针药结合发展设立“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制定规划针药结合的发展方向,引导有限的科研力量,开发前景广阔的针药结合,减少社会资源浪费,便于针灸临床工作者更好地使用针药结合解除患者痛苦。

  4、设立“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的活动范围和内容

  随着中医针灸科学技术的发展,针灸与药物学科间交叉,是目前针灸学科的一个极具创新活力的重要研究方向。针药结合已形成专门学科,且“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与已设立的分支机构在专业领域及工作任务上不存在交叉重复。

  “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将认真完成针灸学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交办的各项工作。同时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针药结合专业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两次常务委员会议(其中一次可以通讯方式召开),举行一次针药结合学术会议或活动。按针灸学会通知要求,会议或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将预先通知针灸学会相关部门,会议纪要也将及时上报和下发。按时报送本年度针药结合工作总结及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学术活动计划和继续教育项目计划,经总会审批后,将认真组织实施。

  将积极组织开展针药结合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针药结合学科发展,弘扬针灸科学精神;组织开展针药结合领域的继续教育、技术培训、科学普及和推广针药结合适宜技术及其他相关活动。承担针药结合方面的科研项目、标准制定等相关工作;为针药结合科研、教学、生产等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编辑出版针药结合方面的书刊、资料。

  5、针药结合相关论著和科研成果:

  1)针药结合学术论著用:《老中医李凌山针药结合治验》

  2)《脑梗死所致痴呆患者针药结合治疗前后MRI的对比分析》2005 年武汉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鉴定, 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药科研课题:针药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4)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针刺麻醉临床研究室童稳圃医生的课题

  “针药复合麻醉肺切除手术对病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影响的研究”。

  “针药复合麻醉肺癌手术下SOD、LPO水平变化的临床研究”。

  “针刺加针刺增效药麻醉肺切除临床研究”。

  6、拟任主要负责人基本情况:

  刘智斌,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名中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等职。从事针灸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30余年,曾主持、国家“973”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专著和教材14部,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其中第一作者65篇,SCI收录2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8篇,MEDLINE数据库收录6篇。科研成果获各级各类奖励10余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

  五、联系我们

  联系人:王渊

  联系电话:13571062833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世纪大道

  邮编:712046

  Email:zyjh1123@163.com